数据空间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数据知识

首个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指数发布

发布时间:[2023-01-03] 来源:中国发展网 点击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体系构建、助力黄河流域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增效,20221231日,山东财经大学统计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在“中国式现代化与统计交叉科学创新”统计交叉科学创新论坛年会上正式发布《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

该指数报告重点围绕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以及响应五个系统,构建了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指数的综合测度体系。该指数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以及32个三级指标。

黄河流域省级指数显示,2010年以来沿黄各省(区)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区域内呈东中西部阶梯形发展态势,生态保护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其中,山东、河南与四川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指数位列前3名。近年来,为贯彻落实绿色低碳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山东省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主动打造经济活力先行区,搭建绿色产业链条,推动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河南省和四川省也在节能降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其中,河南省把节能降耗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培育壮大低碳环保产业;四川省则致力于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image1.jpg

 

黄河流域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显示,济南市、郑州市和西安市的发展水平较高,位列前三位。此外,部分地区的排名有所上升,例如太原市、菏泽市等。在近年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推进下,沿线多数城市于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在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中,山东半岛城市群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中原城市群的提升速度相对较快,而黄河上游地区的兰州-西宁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根据各城市群实际发展情况可得出启示:推动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还需兼顾发展的平衡性与协调性,强化群际绿色发展的“同群效应”,避免群际之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

 

         image2.jpg

image3.jpg

 

山东财经大学统计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所搭建的《黄河流域县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数据库》,进一步阐释了近年来黄河流域沿线地区在推进生态保护治理、加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取得的重大进展。数据显示,与往年相比较,2020年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有量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所提升,生态保护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其中,水源供给、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碳储存功能主要集中于上游发源地,此类地区以森林、草地地貌为主,植被覆盖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对稳定。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县域城市也由此集中于黄河上游发源地区以及中上游内蒙地区。而黄河中游、下游地区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是主要的粮食供给功能区。随着近年来中央政府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视,中游地区部分各县市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土壤保持功能逐渐恢复,部分县域单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量得到明显提升。

 

image4.jpg

 

image5.jpg

 

image6.jpg

 

指数报告的统计评价显示,黄河流域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10-2020年间呈现先分散、后聚集的状态。济南、郑州、西安作为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会级城市,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水平多年稳居第一梯队,而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则更多集中于黄河上游部分的西部地区。但从收敛性特征评价结果来看,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总指数与各维度指数呈现收敛趋势,说明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与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黄河流域内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黄河流域的协调性与均衡性发展正在逐步增强。

image7.jpgimage8.jpg

 

推动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党和政府深度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强化可持续发展的主动之策,是保障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长治久安的必经之路,是破解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矛盾的关键环节,也是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期许的必然选择。《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指出,在未来推进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继续深入的工作中,一方面要注重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强化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制度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实现全方位、实时化、信息化流域监测;另一方面,要精确瞄准“双碳目标”,加速形成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与数字化升级,着力打造形成全国范围内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模板、新范式。

 

 

中翰软件:专注数据治理18年(http://www.jobhand.cn)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发布的文章为本网站原创,或者是在网络搜索到的优秀文章进行的编辑整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读者朋友们学习、参考。对于分享的非原创文章,有些因为无法找到真正来源,如果标错来源或者对于文章中所使用的图片、链接等所包含但不限于软件、资料等,如有侵权,请直接致电联系,说明具体的文章,后台会尽快删除。给您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